•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某本由尖酸刻薄的革命政治理論家Gut Debord所著的書籍,
運用了砂紙來作為它封面的素材,
這樣當它被置於書架上時,就能將排置其他兩旁的書本封面擦去或
對其造成損毀。這個範例展示了以紙表現內文的極致。

儘管紙張對平面設計是如此重要,所發明與供應的紙張種類卻僅僅侷限於
一小群符合商務的印刷業者,這使得大部分設計師只好使用變化容忍誤差很低
的工業製紙張,或是專門替平版印刷所設計的紙張,
以及各類替卷筒紙印刷所設計的紙卷。

怪誕設計師 Hendrik Werkman極善於利用紙張的表現力來呈現他的作品:
「有些紙是如此的美麗,讓你會忍不住想寵愛它,不想去傷害它的純潔。」

================================================
以上出自於 What is Graphic Design? 視傳文化出版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是平面設計的濫觴之處。
歷史學家Lucien Febvre說:
「書收集各領域最卓越、最有創造力的靈魂...創造了新的思考習慣,
不僅適用於小範圍的博學之士,也適合每個有在動腦筋的知識份子。」

Hans Peter Willberg 是一個有經驗的書籍設計師,
以書籍主題的慣用分法為標準,用以決定要如何設計一本書。
大致而言書籍的分類有:
連續閱讀類型的書籍(小說、詩集、繪本,通常為前後連貫,需要精心處理)
知識型書籍(科學書籍和教育用書)
資料用書和非連續閱讀型書籍(參考書、百科全書、聖經)
單元化的書籍(有分課內容,並附有評論和習題的課本)。

荷蘭書籍設計師Jost Hochuli將印刷方式分為宏觀、微觀兩種,
書的整體行文方式和每個頁面的處理,屬於宏觀印刷,
頁面四周的空白處、行與行、字與字、字母與字母間的空白處則屬於微觀印刷。
大部分的書籍都是規格化的設計,有事先安排好的版型格線和印刷計畫,
只有極少的書籍是一頁一頁設計而成,十分寶貴。
寫了書、設計了書,當然希望能流傳百世,
有一些精心設計的書就真的辦得到。

================================================
以上出自於 What is Graphic Design? 視傳文化出版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專刊的編輯常常會出現最後的時間收到的作品不齊
或著前期就已經出現同學一延再延的延誤進度
使得製做的小組只能配合
剩下的時間會比預估的還要少
另外就是檔案管理的規範沒有訂立
組別少說十組以上
編輯同學光是處理將近一年的作品圖片就很頭痛
所以版面預先設置(Grid)是必要的
這讓整本專刊編排的統合性更高
也方便告知各組檔案大小
讓繳交照片之前能夠先處理過
在編輯的時候就不需要太多的複雜工作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例
古希臘哲學家在建築、雕刻、繪畫、音樂 與人體 提出具邏輯性的比例美,
這些眼睛看起來感到平衡與舒服的比例從大自然中而來,
都帶著1:1.618 或近似這個比例的美感。

今日的商業書常見的開數依然承襲著這個精神:古希臘哲人所提出的這個比例- 黃金比。
它滲透到了每本開本的長、寬、高之中,明顯的展現在書籍上。

‧感知
不同的開本代表著不同的大小,但兩邊的比例是相同的,
大小變化給人的感覺也跟著不一樣,20開的方形開本與32開的瘦長形開本
造成的形式意味也有差別,對於編輯與設計者來說,
對開數所造成的心理感受應該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什麼樣的開數會在心理造成什麼樣的感覺,是接下來要探討的,
我們常常會看見 經典的名著或著 百科全書類的書籍時常使用精裝來作為裝幀之外,
也同時看到這類型的書籍會呈現比較大且比較厚重的莊嚴感,
呼應了這樣類型的書籍內容相互呼應;
相對的,內容為散文或著詩詞的書籍設計大小呈現就較前者小或窄,
這種小巧典雅的感覺較符合讀者對 詩詞、散文的感受。
而設計成左翻的書籍給讀者西式文字橫排且具現代感的感覺;
右翻的書籍則給讀者中式文字直排具傳統東方的感覺。

(其它當然還有文化性造成的閱讀動線,進而讓讀者產生不同類型書籍的感受。
ex:台灣的橫式編排通常伴隨著左翻的裝幀設計,而且橫式閱讀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
會感覺似乎在閱讀比較 理性或 科學的內容,於是這樣的編排方式較不適合使用在小說或詩詞上。
而大陸地區幾乎全面改以橫式編排,故在大陸的編排較不需要考慮到 橫式、直式造成的心理感受。
本篇將只略提這樣的情況,正式的書籍編輯動線將於有關編輯動線的篇章提及。)


循著感覺,開數分別對應以下的情況:

1.內容的莊重與典雅來決定開數。
如上方所提及,大型的書籍適合表現莊重的題材;小且薄的書籍適合典雅的內容使用。

2.依造文字、圖片多寡或大小。
有些內容字數較多或字體使用較大的時候,對應的書本也就較大;
相對的文字內容較少的,設計大小也就屬於一般或適中。

3.根據用途。
文獻與學術論文的選擇較大的紙張;旅遊手冊、字典、口袋書...等選擇較小的紙張。

4.根據對象。
老年人的閱讀文字需要大些,也因為文字放大呼應上面第二項的因文字而放大紙張;
青年人可以使用較易攜帶,視覺效果也好的一般大小開本;
某些喜歡新奇事物的人或 年紀較小的兒童可以採用異體的大小(正方形或特殊尺寸、特殊材切)
來增加對他們的吸引力。

5.其它的開數有些是因為特殊的目的而出現的,
我曾經看過一本英國大學的簡介書,因為內容全部以 9*9的方格分割 文字與圖樣,
於是這本簡介就設計成正方形的特殊開數;
也有建築相關書籍為了能讓觀看視覺更接近真實的視野,而特別訂做較寬長的開數。

基本上商業書還是盡量遵守以下原則會比較符合 經濟效益 與 書籍內容傳播:
1.適合 翻閱 的大小
2.形狀 與 內容 呼應 (豎長感覺崇高;寬扁感覺較厚重)
3.傳統橫排 與 西方直排造成的感覺 (現代感的圖片與內容適合西方橫排;東方傳統的圖片與內容適合直排)


◎破壞性的設計可以反以上的各項分析而行,創造出具衝突或著特殊的書籍設計品。
◎以上內容部份參考 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之 書籍裝幀創意設計 ,作者 鄭中和。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此法大略分析商業書+設計書+(藝術書)

獲得商業書之主流結構
設計書能運用的書籍各部件創意(傳統的身體)與各部件抽離後破壞/逆向而行

由此法於第一次"略分"資料,方便了解目前書及結構進而順利運作草圖發想階段
爾後針對必要相映主題之書籍 以及 自行創作之書籍分析時
莫里斯的符號分析會進展到"深度"的分析。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舉重女將盧映錡昨天大爆冷門,贏得女子六十三公斤銅牌,
賽後她熱淚盈眶地說:「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奪牌,教練一直騙我,
說我排第八名,南韓選手失敗了我就第七名。」

盧映錡表示,能拿下銅牌,要感謝教練團這一年來辛苦指導,
在比賽過程中,她只是相信教練,把平常訓練的成績舉起來而已,並沒有感受到一點壓力。

個性內向的盧映錡過去比賽時,上場之前從沒喊出聲音為自己打氣,
但昨天第二把抓舉開始,教練張嘉民在她出場前精神喊話:「喊兩聲,敢不敢?」

盧映錡也在北京奧運獻出生平第一次「喊聲」,
結果三次抓舉全數成功,賽後她笑著說:「原來喊出來,感覺也不錯。」


張嘉民接任台灣隊總教練後,採取「魔鬼訓練」,
每名選手一週都有三次的「超負荷訓練」,
一天下來要做足一二○組動作,重量一直往上加,加到極限再降下來。

盧映錡表示,有時候真的舉到想休息,但教練總會說:
「想休息就回去好了!累不死獎牌就是妳的。」
每當想休息時,這句「累不死,獎牌就是妳的」,
就在盧映錡耳畔響起,也激勵她繼續咬牙苦練。

完成奧運任務後,盧映錡把下一個目標鎖定二○一○年廣州亞運,
她說:「希望在亞運結束前把教練團隊留下。」

至於摘銅後最想做的事,
從小被奶奶及姑姑帶大的盧映錡說:「我好想回家看看奶奶喔!」

最想回家看奶奶

盧映錡還興奮地說:「要把獎牌獻給哥哥,因為他很喜歡獎牌背後的圖案。」
盧映錡也再度呼籲政府,要多多照顧基層的體育選手,
讓他們能夠繼續在運動這條路堅持下去。

盧映錡與女子舉重四十八公斤奪銅的陳葦綾一樣,
完全沒有料到有機會可以拿牌,
盧映錡說:「一切保持平常心,教練說只要達成自己的目標,不必管其他選手的表現。」

==========================================
以上新聞轉錄自 yahoo新聞引用自由時報之報導
==========================================

原本不被看好的女力士陳葦綾,在北京奧運「麻雀變鳳凰」,
意外奪銅,以張嘉民為首的教練團扮演幕後推手。

全國舉重協會理事長張朝國在回鍋接掌舉協後,
大刀闊斧進行教練團改組,並以每個月五千美元(約十五萬元新台幣)高薪,
聘請前泰國國家隊教練張嘉民擔任總教練。

以治軍嚴謹著稱的張嘉民,曾擔任中國國家隊教練,
上屆雅典奧運,他帶領泰國女子隊摘下二金、二銅,
後來泰國為了留住他,還由前總理塔克辛出面慰留,但他最後還是選擇離開。

過去台灣舉重界各自為政,每個教練只管自己的選手,
國訓中心內,十名選手就有十套訓練方法。
張嘉民接任總教練後,全心投入訓練,他強調「紀律」,
並以身作則,在練習場內,他從來不坐著,手上拿著一根長棍,
四處走動,並隨時糾正選手動作。

張朝國形容張嘉民的訓練,「比軍事訓練還嚴格」,
不講情面,集訓期間,選手一律不准離營,若要和家人相聚,
他也要求選手家屬來中心探望,避免選手外出時發生任何意外,影響訓練。

晚上睡覺時間,選手手機全部集中保管,
張嘉民也會等到所有人都入睡才休息。

舉重訓練恐怕是所有運動項目最枯燥也最辛苦的,為了激勵選手,
張嘉民把奧運金牌國光獎金的數字「一二○○○○○○」,
掛在訓練場內,這一招「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激勵方法,他在泰國也用過。

有人形容張嘉民是「魔鬼教練」,
但陳葦綾卻說:「教練帶給我很大的信心和信任感。」

=========================
以上新聞轉錄自 自由電子報
=========================


我不知道新聞會有多少內容是杜撰
(請原諒我這樣想。因為TVBS跟三立這兩台嘴砲項目在奧運都能勇奪金牌,導致本人對新聞媒體產生極大敬畏)
不過我可以看到,一個是有慧眼挖角好教練與認真在重組、改革上的全國舉重協會理事長張朝國
將本來在泰國當舉重教練的張嘉民聘到台灣當舉重團隊的總教練,
而這些中華隊的體育選手個個都表示賽前都不敢相信自己會奪牌,
我想這也是教練的關係,
平時的精神喊話與保留到奧運賽場上的最後的心理調適,
這些一再證明教練與教練團的用心與專業,
不像某個學校某個系,宛如台灣的縮小版,資源少、爭權又奪利。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話,是把無意義的社會變成有意義的一種方式、
是賦予人類存在的重要性的敘事模式,
就像房子的梁,外表看不到卻是支撐房子功能居住的重要結構,
當代心理治療正是因為神話的分崩瓦解誕生並蓬勃發展的,
透過神話,一個健全的社會,能夠讓其成員自神經官能式的疚責感,
以及過度的焦慮中釋放出來。
以古希臘為例,當時神話強大而活耀,
社會中的個人便因此能夠面對時存問題而不會有強烈的不安或疚責感,
因此我們發現當時的哲學家談論著 真、善、美和勇氣,
並將他們視為人類生命的價值。

當代人的生活,沒有方向感和目的感,
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焦慮和過度的疚責,
大家湧向心理治療師或其代理人,甚至是藥物和新興宗教來尋求協助、
重整自己。心理學家布朗末寫到:
當普遍的神話不再普遍適用於人們各種不同的困境時,
挫折首先以神話崩解的方式表現出來,接下來便是孤獨的
追尋著個人的內在認同。

自傳體小說
《未曾許諾的玫瑰花園》說的是一位精神分裂的年輕婦女-
黛博拉 接受心理實際治療的經驗,
在她的心理治療中,我們經常看到神話緊密的交互作用著,
黛博拉和住在 外厄王國 的諸多神秘角色生活在一起,
黛博拉無法和世界上任何人溝通,他迫切需要這些神秘人物,
當她在所謂的真實世界受到驚嚇,或覺得孤寂難耐時,就會奔向這些神秘人物。

黛博拉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
但是要如何區分精神分裂與豐富的創造想像卻永遠是個謎。
在栗樹屋,為黛博拉治療的精神科醫生費莉達,
一開始便很有智慧的告訴黛博拉不會違背他的意願,而拔除掉這些神祇,
費莉達醫生把這些神祇運用在治療之中,
有時候她也會建議黛博拉與神衹溝通,或是問黛博拉神衹說了些什麼,
最重要的是,費莉達醫生尊重黛博拉對這些神話人物的需求,
也試圖幫助黛博拉了解她自己也創造了這些人物。

費莉達醫生在歐洲的那個夏天,
黛博拉暫時被指配給一位受到新式理性影響的年輕精神科醫生,
這位年輕醫生因為一點都無法了解黛博拉對神話的需求
而一舉毀掉黛博拉的「妄想」,
結果黛博拉自己、他的諸神系統,以及眾神的外星王國全毀了,
他退縮到一個完全封閉的世界,他燒掉了療養院,燒傷了自己,
行為舉止就像喪失人性一般,他的靈魂、他意識中最親密、
最重要的部份已被奪走,他真的沒有任何支柱了,
我們可以將這位理性精神科醫生的行為看成是現代的寓言,
當20世紀的我們,如此熱衷於證明、技術理性的正確無誤,
並一筆抹掉神話的「愚蠢」時,我們同時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並成為摧毀自己社會的威脅,於是我們變成這個毀敗過程的一部份。

本書不是以這類精神分裂患者為主題,而是關於人性中對神話的普遍需求。
神話的形式各個不同。但是只要有人類,變少不了對神話的「需求」,
甚至是對神話的「哭喊」渴求。
就這層意義而言,我們和黛博拉是一樣的:
雖然我們可藉由許多集體和個人的方式來形塑神話,
神話卻是銜接生物層次的自我與個人自我的必要方式。

=====================================================
本篇節錄自 The Cry For Myth (哭喊神話)
Rollo May 著 立緒出版.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本篇乃節錄、故文章中首尾若以 "..."標示,代表文章有前後文,
若想詳細了解,請閱讀聯合文學出版的《孤獨六講》


...你聽不懂布農族的話,當你置身在布農族的祭儀中,
聽到所有人都在用布農族的語言交談時,你會發現你聽到的不是語言,而是音樂,
是一種有邏輯結構的聲音...

...第一次因為聽不懂的語言感動,是在法國讀書的時候。
我在巴黎的南邊租了一棟房子,是地鐵的最後一站,下車後還要走一段路。
房東是寧波人,開餐館的。
有一天,我聽到房東的媽媽,一個寧波老太太,和一個法國人在說話,
說話速度很快。我第一年到法國,法文說的結結巴巴,
很驚訝老太太能如此流利地與人對話,可是仔細一聽,
原來她說的不是法文,是音調如同唱Do Re Mi的寧波話。
寧波老太太說寧波話,法國老太太說法文,兩人說了很久很久,
沒有任何衝突,沒有任何誤會─也沒有機會誤會,這是我第一次思考到,
共同的語言是誤會的開始。我們會和人吵架、覺得對方聽不懂自己的心事,
都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語言。

...我突然覺得很羨慕,每次看到報紙新聞上的攻訐、批判、叫囂...
好像都是因為他們使用同一種語言,如果他們說著互相聽不懂的話,
也許會好一點。

...使用同一種語言為什麼還會「聽不懂」而產生誤會?
當你預設立場對方一定這麼說的時候,你可能一開始就決定不聽了,
對方說再多,都無法進入你的耳裡。
現在很多 call in節目就是如此,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我們會發現學術界裡有一些外在的規矩,如同語言一般,流於一種形式,
它不是檢定你的創意性、論證的正確性,而是一些外在架構。
有參加過論文口試的人就會知道,口試委員所關心的往往是論文的索引、
參考資料,而不是論文中你最引以為豪的創意...

...語言和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聯,在希臘文化中有修辭學、
邏輯學(logos),後者更是希臘哲學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所以,
你可以看到柏拉圖的哲學就是《對話錄》,即是語言的辨證。
在西方,語言訓練從小開始,你可以看到他們的國會議員說話時
,常常會讓人覺得嘆為觀止...

...九流十家並不是都否定語言的重要性。
公孫龍、惠施的「名家」學派,就是希臘人的邏輯學。
(邏輯學其實可以翻譯為「名家之學」...)
名家有所謂「白馬非馬」的邏輯辯證...
...從語言學來看,白馬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儒家文化不講就語言的精準性,基本上儒家的語言是接近詩的語言,
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悟,把語言簡化到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

...人類的語言文字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發展,一端是發展成為「詩」,
另一端就是發展為法律條文。法律條文務求精密準確,以分明的條目
來阻絕任何曖昧性。所以現在國際法、公約等通用的語文是法文,
因為法文在辭類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語言。
而中國語文則是最不精確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準確,
準確往往不美,所以不會有人說《六法全書很美》,卻很多人
認同《詩經》很美。

...記不記得以前我們開週會時要呼的口號:十二青年守則?...
...幾個人東一句西一句還是湊不齊十二條守則,
這原本是我們每天要唸的東西,因為模式化之後,語言和思想分離了,
只剩下聲音,而這些聲音無法在生命中產生意義。

...苦修面壁的沉默,就是一個人的孤獨語言...
...當你靜下來,處於孤獨的狀態,內心的語言就會浮現,
你不是在跟別人溝通,而是與自己溝通時,語言會呈現另一種狀態。

...關於夫妻之間的語言,《水滸傳》裡的「烏龍院」有很生動的描繪...
...宋江又問:「大姐,妳白天都在做什麼?」他當然是在探閻惜姣的口風,
閻惜姣回答:「我幹什麼?我左手拿了一個蒜瓣,右手拿一杯涼水,
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涼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涼水,
從東邊走到西邊,從西邊走到東邊......」這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段話,
閻惜姣要傳達的就是「無聊」兩字,卻用了一些沒有意義的語言拐彎末角地陳述。

像這樣不是很有意義的語言,實際上充滿了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日本導演 小津安二郎 (Ozu Yasujiro) 把這種無意義的語言模式詮釋得溫暖許多。
他有一部電影《早安》,劇情就是重複著早安、晚安的問候。
接觸過日本文化的朋友就會知道,日本人的敬語、禮數特別多,一見面就要問好,
電影裡有一個小孩就很納悶,大人為什麼要這麼無聊,每天都在說同樣的話?

事實上,這些禮數敬語建立了一個不可知的人際網路,
既不親,也不疏,而是在親疏之間的禮節。
...日復一日重複這些敬語、禮數,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心的心事。
...小津安二郎讓一個男子在火車上愛上一個女子,
在劇末他走到她身邊,說:「早安!」說完,抬頭看天,
再說:「天氣好啊!」就這樣結束,讓你覺得無限溫暖...

...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學評論家講過一句話:
「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麼,要看他沒有寫什麼。
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要聽他沒講什麼。」

...小時候我很喜歡在大龍峒的保安宮前看布袋戲,
前台的各種角色都操作在同一個人的手裡,
那個人通常是個老先生,當他換上貂蟬的人偶時,老先生的聲音
、動作都變得嬌滴滴,不只是動偶的手,連屁股都扭了起來。

我們都知道海倫‧凱勒,她聽不到聲音,可是他針對貝多芬的
《命運交響曲》寫過一篇偉大的評論。
她用手放在音箱上,隨著節奏、旋律所產生的振動,用觸覺去聽,
再寫出她的感覺。她證明了人類的感覺是可以互相轉換,
聽覺不只是聽覺,也可以變成觸覺。
尤其在和文系統裡,任何一個聲音都是有質感的,
我們說這個人的聲音如「洪鐘」,或者「如泣如訴」都是在形容語言的質感。

以詩詞的聲韻而言,如果是押江陽韻、東鐘韻,
寫出來的詩詞會如〈滿江紅〉的激憤、昂揚和壯烈,
因為ㄥ、ㄤ都是有共鳴、洪亮的聲音;
若是押齊微韻,是閉口韻,聲音小,就會有悲涼哀愁的感覺,
如淒、寂、離、依等字都是齊微韻腳。

...羅蘭‧巴特在《明室》這一本講攝影美學的書中,開頭就說,
他的母親過世了,整理母親的遺物時,在抽屜中看到母親五歲的照片,
他突然深刻地感覺到原來母親真的五歲過。
...我想,語言就如同這張照片,常常會變成個體與個體間一個不可知的牽繫。

...我最近在讀夏曼‧藍波安的書,他來自一個只剩下兩千多人的蘭嶼達悟族,
當他的族人會講閩南話、普通話,就是不會講達悟語,母語帶給他的哀傷,
對他生存所產生的意義會是什麼?
我反覆地獨他這本得獎小說《海浪的記憶》,寫他父親八十幾歲蹲在蘭嶼的海邊,
他說:「父親是很低的夕陽了。」

他用漢字寫,可是我們知道,漢語不會用「很低的夕陽」,而會用衰老、
將死、遲暮。夏曼‧藍波安沒有用這些字辭,而堅持達悟語的特殊語言模式。

...我們可以用類似西方符號學的方法,把語言重新界定為「既精確又誤導的工具」,
語言本來就是兩面的刀,存在一種弔詭,一方面在傳達,一方面在造成傳達的障礙。
所以最好的文學就是在語言的精準度裡製造語言的曖昧。

=========================================================================
以上節錄自蔣勳 孤獨六講 其中一章 語言孤獨
稍後會放上自己的心得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 8月23日(星期六)下午 2點

地點:台北市博愛路36號9樓
(博愛路和開封街的交叉口,可從台北車站和西門站走過去
交通資訊請見置底文章。)

主題:書封設計觀察

主講人:賴維明

報名:在本文推文報名。

備註:請大家準備近年最喜歡或最有印象的書封和設計人書封各一,
在聚會中分享。
(有實體書可以看最好,不然用講的也可以。)

板工的話:這次的主講人大家可能比較陌生,
他是一個剛畢業的設計學生,目前的書封設計作品不多,
但他對目前市面上的書封設計、幾個設計名家都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觀察,
對於現在設計趨勢、各設計名家的風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自己常常就這方面跟他討論,學了不少。
由於這次主題並不是書封設計實務上的經驗,
而是談當前的設計趨勢,
他來主講,我對他有十足的信心。


從台北車站的走法
從i出口出來,
在新光三越旁邊走進館前路,
館前路遇到的第一個T字型路口就是開封街,
沿著開封街一直走,走到博愛路,
就是讀書會的所在。

從西門站的走法
從6號出口出來,
走漢口街,
走到博愛路,左轉,
下一個十字路口就是開封街,
也就是讀書會的所在。

==========================================================
http://www.heyshow.com/browsing/users.asp?id=6119
我沒猜錯的話 這是主講人的黑秀藝廊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現代即為當下之代詞,若將後現代一詞如此看待,
每一主題即是在目前所處的環境為前提下被提出,
於是修改當初 8/1報告主題的標題,
以方便自己每次閱讀能夠清楚理解。

(一)現今視界的重塑
後現代的社會,攻擊的正是現代性資本主義帶來的種種不公義,
以及對於弱小的忽視,另外就是後現代世界是個被媒體以及符號所操弄的世界,
觀者的視點也因此被強勢塑形,因此從這個議題發展兩點內容:

1.個體的視點提出:
從不同身分、不同生物、不同植物,甚至是物體的、神靈的觀點去看待世界,
或是用人類的五感做視覺化,超越時空,亦或是蒙太奇的手法。

2.物理的視點提出:不同生物的視覺寬容度不同,
如果人類能看見的光譜多幾條線或是少幾條線,會呈現怎樣的景觀。

(二)後現代環境的聲音韻律
可以是從現代性社會忽略的聲音出發,例如各種自然的聲響,
或是抽象的光的舞動,也有可能是都市的節奏,機械的規律,
亦有可能是不同類型的音樂視覺化。

(三)神話和現實的融合
由於當代人普遍遺棄神話,以至於人類心靈某種崇高和脫俗開始消失,
在使用這一手法不一定是使用淺顯的符號敘說,
可能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某種心靈的純真,
而那種純真是可以和神靈相通的,亦或是以神話諷喻現實或是以現實諷諭神話。

(四)符號的視覺心裡
探討較為純粹的符號心理,並在翻閱的過程中,導向某種特定的意境。
(例如許多宗教的符號都帶有圓的特徵,
這現象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是圓代表人類原形的完滿,牽動人類視覺心理的潛意識)



◎ 以上四點搭配書籍的五感與心感及時間性表現,後兩者呈現上較五感上困難。
例如 聲音若製作成商業書的型態時,在翻頁過程展現聲音的律動等音感,這是屬於時間性的;
個人在與聲音書的交流過程中獲得的資訊與翻閱時給予的聲音或高或低、或急或緩,
這是屬於心感;而必須將五感搭配得宜,後兩者才有出現的可能。

◎研究後現代後所選擇表現的主義為以下
1.新古典主義的外在表現+內涵
並非是一般認為在建築上已經衰退的古典,這種古典帶有更多回溯自身文化的觀點,
它融合古典和現代。

2.抽象表現主義

3.超現實主義的內涵與表現之變格
超現實主義會是一個幫助跳脫現實禁錮的手法。

4.新浪潮的內涵
新浪潮的版面設計不但是對於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挑戰,
更加啟發了整個平面設計界對於新思路建構的可能性,
各種曾經出現的風格例如達達的照片拼貼都重新被加以運用、
大量使用黑白和空白、疏密對比的方法,到1980年代成為西方非常流行的平面設計風格。
有些設計家一方面使用標準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的方格網絡作為基礎,
但在使用時卻不受其局限,而以內容傳達為中心,
或者刻意表現二十年代早期方格網絡風格,以傳達一種舊情懷。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張國清所著的後現代情境,把後現代各類思想分門別類的淺介,
使讀者能夠大致掌握後現代百花爭鳴的哲學,並且從中了解彼此之間的脈絡。

2.每個當下都是現代,後現代不過是名詞表徵,只不過是對過去的反叛。
然而反叛卻還是利基在現代上,甚至只是現代的延伸,
後現代的空無性、遊戲性致使它看起來是那麼的有道理,
卻又如汪洋中的海洋,隨時都有翻覆的可能。


在將來的設計規畫中可能用到的思想分述如下:

(一)百花爭鳴的思想
後現代因為現代性以來,
種種傳統價值及固有哲學觀念是互相衝突的。
因此在後現代的學說當中,
絕對沒有一個統一的理念可以解釋「何謂後現代?」。

(二)孤獨、慾望、潛意識
人的孤獨是和人類的動物欲望不可割離,動物的慾望一旦被滿足,
人類孤獨的那一面就被彰顯出來。
孤獨乃是人類往前走的準備狀態。
現代精神分析濫觴佛洛伊德則認為慾望驅使所有人類的精神活動,
而且那慾望是特指性本能的。
除此之外,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也對現代乃至後現代的各種藝術流派產生影響,
特別是超現實主義受惠於佛洛伊德良多。

(三)被符號權充的世界
如今的訊息傳播可以說完全被資本主義企業所侵佔,
訊息被製造出,以刺激消費者購買。
大眾對所謂的真實景況越來越遠,而他們也不在乎真實景況為何。
消費者需要的是資本家製造出來的夢,夢境本身儘管甜美虛幻,卻不一定合身。
於是新的階級發生在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
階級的定論來自於個體穿的服裝、吃的食物、居住的區域、代步的工具、消費的場合。
大家都急著被歸類,歸類的手段來自消費,
「我買故我在」,我們對我們自己的認同不是在於內心的心靈成長,
而是在我們消費了甚麼樣的符號。


後現代的走向
隨著新科學技術還有新型態資本主義的出現,各種後現代思潮備受考驗。
許多後現代表現流派,在開始高談闊論的同時,
其實已被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悄悄吞噬而毫無反抗的能力。

(一)後現代的謬誤
後現代的種種反對藝術,
卻被資本主義的蒐藏家以後現代哲學反對的、所謂的「藝術」這種概念加以收藏。
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怒吼,卻也不知不覺將作品的光環轉移到自身,
在資本家的眼裡,都是可以在藝術拍賣市場待價而沽的。
這個看似平穩的社會,所有的不穩定都轉化成資本主義馴服人心的鎖鍊,
支持鎖鏈的人正是被鎖鍊束縛的消費者本身。
人們已經被資本主義建構出來的消費符號滿足,
所有的革命、判變,都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
少數怒吼的聲音也會被大眾擁抱的購物情懷淹沒。

(二)知識是權力也是消費
由於資訊技術的發達,現今的國家的強弱已經可以用擁有多少專業知識來衡量。
哲學家李歐塔更是說過,有朝一日國家將會為了資訊控制權而互相攻伐,
正如過去為了領土而戰,以及後來為了原料及廉價勞動力的控制與取得而戰一樣。
如今資訊產業的高度發展,知識像消費商品一樣的被製造、被出售,
連知識應該具有的中立性都被犧牲掉了,它變成了權力的眼睛,也變成大眾隨意處置的對象。
知識已經以真理的形式為權力辯護,人們被迫生產社會權力所需要的真理
,他們被強迫和命令去承認或發現真理。
權力對制式的追求制度化、職業化,並加以獎勵。(傅柯)

小結:東方的觀點
因為大戰和共產主義的影響,
東方人對於自身的文化反而處於一種疏離又熟悉的矛盾情結。
尤其因為西方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對於各國的歷史進行殘忍的剝削解讀,
加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文化對博物館的建構,使得西方人眼中的東方,
只不過是由展覽室的片面殘缺物和殖民地非理性的偏見口述所構成,
偏偏這樣的狹小視點又被當時的設計表現所借去,
進而從好萊塢的電影、大眾小說、服裝設計配件,
都充滿了西方式的東方觀點,而忽略了整體不同的面向,
連東方人都被這種西方人建構出來的東方觀點影響,
抹煞自身的不同面向,使得一般人(包括中國人)認為明清的繁複豔彩就是中國,
樸素典雅就是日本,而對各個朝代迥異的性格視而不見,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在做設計時更需要去釐清和還原的-到底甚麼是東方?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八月四號
老早就買好 Travis的票
當時因為沒有太多錢
想說買一樓的位置
可是感覺剩下位置都不是說很好
後來到現場發現錯了
新莊體育館的二樓根本是個錯誤,那根本是比較後面的位置
還想說會是真像兩廳院的二樓那樣
==============================

原訂的八點三十到了
可是我看到還是很多人沒有進場
(網路購票上顯示一樓東西區都賣光了)
而且也還沒有準備要唱的跡象
不過大概在八點四十進來的人開始多了
也是那時候搖滾區的人開始尖叫
但我沒看到舞台上有誰啊!!
只有音響的試音啊!!
不過正當試音的同時燈光也暗下來
接著就是很熟析、之前都是從耳機或音響傳出來的鼓聲與電吉他聲
這時候幾乎全場都瘋狂的尖叫,
第一首就是Selfish Jean
比起其他場次的歌單 台灣場的歌單一開始就放 Selfish Jean實在是吵動氣氛的最佳的歌之一
可以感覺到搖滾區的人都很 HIGH
我這邊西區的人也是跟著那強力的節奏在擺動
可是明顯的就是沒有搖滾區 HIGH啊
我左前方的兩個位置還空著 明明售票系統顯示那兩個位置都有賣出去
突然有種至少我沒有遲到的感覺
雖然後來那兩位在第二首歌的時候還是到了 卻明顯的不熱情
甚至最後大家在跳的時候根本也沒一起互動
(我覺得他們應該是不知道為什麼原因拿到不用錢的票 想說順便來聽聽看的吧
看到他們沒啥反應 老實講 挺倒人胃口的,今天來聽的人幾乎都是頗迷 Travis的啊!)
=================================================================

唱 Closer的時候有夠高潮
幾乎全場都唱了,而且非常整齊
Travis 與歌迷的互動超良好
還出現了一些意外的小插曲
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Driftwood
主唱在跑的時候還絆到電線
不過後來他還是能繼續接回副歌,感覺好像是本來就套好給台北場看的
全場互動可以說真的很多(就在短短的時間,真的很短...)

最後的 HIGH點當然就是每場歌單例行的安可結尾曲 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
整個場大約六七千人吧(我估算應該是這麼多人)都在跳躍
Fran 還講了三四次 Hold on要大家等等一起跳 不要突然就先放槍了
真的不知道整場有多少人哭了...
===============================================
後來結束的時候走到一樓 又突然覺得一樓好像不是那麼好
因為整個看台都是木頭架起來的 前面的護欄感覺碰一碰就掉下去
還有 PTT板友腦海浮現 明天新聞是 Travis台北演唱會看檯垮掉咧
整個讓人感到主辦單位的不夠用心與音響亂爆之怒
最後的結論就是 Fran 說會很快在見面
到時候我想一堆人都會買搖滾A區 Travis promise, 我也 promise.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牛仔褲口袋翻個模 形狀是錢幣
書本封面也翻個模 形狀是鈔票

Tip 翻模就好啦 笨蛋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