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國清所著的後現代情境,把後現代各類思想分門別類的淺介,
使讀者能夠大致掌握後現代百花爭鳴的哲學,並且從中了解彼此之間的脈絡。

2.每個當下都是現代,後現代不過是名詞表徵,只不過是對過去的反叛。
然而反叛卻還是利基在現代上,甚至只是現代的延伸,
後現代的空無性、遊戲性致使它看起來是那麼的有道理,
卻又如汪洋中的海洋,隨時都有翻覆的可能。


在將來的設計規畫中可能用到的思想分述如下:

(一)百花爭鳴的思想
後現代因為現代性以來,
種種傳統價值及固有哲學觀念是互相衝突的。
因此在後現代的學說當中,
絕對沒有一個統一的理念可以解釋「何謂後現代?」。

(二)孤獨、慾望、潛意識
人的孤獨是和人類的動物欲望不可割離,動物的慾望一旦被滿足,
人類孤獨的那一面就被彰顯出來。
孤獨乃是人類往前走的準備狀態。
現代精神分析濫觴佛洛伊德則認為慾望驅使所有人類的精神活動,
而且那慾望是特指性本能的。
除此之外,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也對現代乃至後現代的各種藝術流派產生影響,
特別是超現實主義受惠於佛洛伊德良多。

(三)被符號權充的世界
如今的訊息傳播可以說完全被資本主義企業所侵佔,
訊息被製造出,以刺激消費者購買。
大眾對所謂的真實景況越來越遠,而他們也不在乎真實景況為何。
消費者需要的是資本家製造出來的夢,夢境本身儘管甜美虛幻,卻不一定合身。
於是新的階級發生在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
階級的定論來自於個體穿的服裝、吃的食物、居住的區域、代步的工具、消費的場合。
大家都急著被歸類,歸類的手段來自消費,
「我買故我在」,我們對我們自己的認同不是在於內心的心靈成長,
而是在我們消費了甚麼樣的符號。


後現代的走向
隨著新科學技術還有新型態資本主義的出現,各種後現代思潮備受考驗。
許多後現代表現流派,在開始高談闊論的同時,
其實已被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悄悄吞噬而毫無反抗的能力。

(一)後現代的謬誤
後現代的種種反對藝術,
卻被資本主義的蒐藏家以後現代哲學反對的、所謂的「藝術」這種概念加以收藏。
藝術家在創作作品的怒吼,卻也不知不覺將作品的光環轉移到自身,
在資本家的眼裡,都是可以在藝術拍賣市場待價而沽的。
這個看似平穩的社會,所有的不穩定都轉化成資本主義馴服人心的鎖鍊,
支持鎖鏈的人正是被鎖鍊束縛的消費者本身。
人們已經被資本主義建構出來的消費符號滿足,
所有的革命、判變,都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
少數怒吼的聲音也會被大眾擁抱的購物情懷淹沒。

(二)知識是權力也是消費
由於資訊技術的發達,現今的國家的強弱已經可以用擁有多少專業知識來衡量。
哲學家李歐塔更是說過,有朝一日國家將會為了資訊控制權而互相攻伐,
正如過去為了領土而戰,以及後來為了原料及廉價勞動力的控制與取得而戰一樣。
如今資訊產業的高度發展,知識像消費商品一樣的被製造、被出售,
連知識應該具有的中立性都被犧牲掉了,它變成了權力的眼睛,也變成大眾隨意處置的對象。
知識已經以真理的形式為權力辯護,人們被迫生產社會權力所需要的真理
,他們被強迫和命令去承認或發現真理。
權力對制式的追求制度化、職業化,並加以獎勵。(傅柯)

小結:東方的觀點
因為大戰和共產主義的影響,
東方人對於自身的文化反而處於一種疏離又熟悉的矛盾情結。
尤其因為西方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對於各國的歷史進行殘忍的剝削解讀,
加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文化對博物館的建構,使得西方人眼中的東方,
只不過是由展覽室的片面殘缺物和殖民地非理性的偏見口述所構成,
偏偏這樣的狹小視點又被當時的設計表現所借去,
進而從好萊塢的電影、大眾小說、服裝設計配件,
都充滿了西方式的東方觀點,而忽略了整體不同的面向,
連東方人都被這種西方人建構出來的東方觀點影響,
抹煞自身的不同面向,使得一般人(包括中國人)認為明清的繁複豔彩就是中國,
樸素典雅就是日本,而對各個朝代迥異的性格視而不見,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在做設計時更需要去釐清和還原的-到底甚麼是東方?

Victor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